《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但其内容又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在现代学术分类的视野下,医学作为以治疗疾病,维护人体健康为目的的学科,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医学在其本性上并不仅属于自然科学,它更蕴含着社会科学的内容。所以西方有的医学家认为与其说医学是自然科学,不如说是社会科学更为合适。因为与人有关的学科就不仅是自然科学所能涵盖,必然蕴含着社会文化的内容。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从来没有把医学看成是孤立的为医学专家所垄断的专门学问,而是把它放在天地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大视野中来思考的,所谓“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
《黄帝内经》医学著述写作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与诸子之学相互倡和,对诸子学多有吸收,并深受其影响。
从《内经》文本看,黄老道家,《周易》与《内经》关系最紧密。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庄子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人格,在《内经》的很多篇章中出现,《内经》多处引用《老子》、《庄子》中的语言。可以说,在价值观上,《内经》与黄老道家是一致的,有的学者将《内经》看成是黄老学派的著作是不无道理的。这也是《内经》托名黄帝的内在根源。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方法。脏象学说①、十二经脉理论②与《周易》有着渊源关系。《周易》的观象论③、制器尚象论④导出了医学上的脏象学说。《周易》对阴阳的太少划分、八卦的三爻论⑤及天地人三才论⑥,成为医学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理论的依据。
《周易》对《内经》论述运气学说⑦的七篇大论影响更为明显。《天元纪大论》与《周易》的乾坤两卦的《彖传》⑧有着明显的渊源承袭关系。可以说,运气学说的理论框架深受《周易》的理论框架的影响。
另外,儒家的中庸、中和,有诸内必形诸外以及重”本”的观念等也都是《内经》医学的重要观念。
《内经》的医学理论之所以与诸子百家之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学术是一个以一贯之的统一整体。虽然在今天看来,医学与诸子学分属于科学与哲学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种分别。
中国古代的学问并不像源自西方的现代学术那样有着明显的学科划分,而是有着一个普遍的大道贯穿于一切学术之中。不同的学术都是这同一大道的显现。
另外,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来看,古人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生命的流行发育过程,一切学问都是对这大生命流行化育的揭示,医学与其他学术之间并不是外在的关系,而是内在统一的,都是关于生命的学问。
——以上内容出自中华书局出版姚春鹏译注的《黄帝内经·上 素问》。
综上,中医并没有把医学割裂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把医学看作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紧密联系的一个统一体系,是一个大一统的生命科学,大道一以贯之。
①脏象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也就是说,形体组织和证候方面可以看到或诊察到的一些徵象,可以反映内在脏腑机能(实际上也包括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等内容)的变化,并以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察、治疗疾病的依据。
②十二经脉理论:中医学理论中人体经络系统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结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环、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重大意义。
③观象论:即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④制器尚象论:易学关于取象自然形构制器以行人道的理论。是关于创造和发明程序的理论。
⑤三爻论:三爻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三爻八卦表万物万象万法。
⑥天地人三才论:三才指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大意是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兼三才而两之”成卦,即这个意思。
《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的高智慧,对于今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即使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谐发展)。
⑦运气学说: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界的动植物生长发育、水旱蝗螟,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种类,甚至人类社会的吉凶悔吝、祥瑞灾异等方面影响的学说。运气指木、火、土、金、水等五行和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等六气,故又称五运六气。运气学说认为,根据天文历法可推算出一个具体年度和季度的气候、物候、人体生理反应及疾病流行的情况,并据以决定防治方针。对这一学说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赞同者以其能预测发病规律,并据此进行疾病分类,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等而备加推崇;反对者则认为以干支推算气候变化和疾病的发生有定命论倾向,缺乏实践的验证,且忽略了地区差异。
⑧《彖传》:读音【[tuàn zhuàn】,《彖传》为《易传》中的一部分,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