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黄帝内经 素问》 前言(3)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但其内容又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在现代学术分类的视野下,医学作为以治疗疾病,维护人体健康为目的的学科,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医学在其本性上并不仅属于自然科学,它更蕴含着社会科学的内容。所以西方有的医学家认为与其说医学是自然科学,不如说是社会科学更为合适。因为与人有关的学科就不仅是自然科学所能涵盖,必然蕴含着社会文化的内容。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从来没有把医学看成是孤立的为医学专家所垄断的专门学问,而是把它放在天地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大视野中来思考的,所谓“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

《黄帝内经》医学著述写作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与诸子之学相互倡和,对诸子学多有吸收,并深受其影响。

从《内经》文本看,黄老道家,《周易》与《内经》关系最紧密。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庄子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人格,在《内经》的很多篇章中出现,《内经》多处引用《老子》、《庄子》中的语言。可以说,在价值观上,《内经》与黄老道家是一致的,有的学者将《内经》看成是黄老学派的著作是不无道理的。这也是《内经》托名黄帝的内在根源。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方法。脏象学说①、十二经脉理论②与《周易》有着渊源关系。《周易》的观象论③、制器尚象论④导出了医学上的脏象学说。《周易》对阴阳的太少划分、八卦的三爻论⑤及天地人三才论⑥,成为医学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理论的依据。

《周易》对《内经》论述运气学说⑦的七篇大论影响更为明显。《天元纪大论》与《周易》的乾坤两卦的《彖传》⑧有着明显的渊源承袭关系。可以说,运气学说的理论框架深受《周易》的理论框架的影响。

另外,儒家的中庸、中和,有诸内必形诸外以及重”本”的观念等也都是《内经》医学的重要观念。

《内经》的医学理论之所以与诸子百家之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学术是一个以一贯之的统一整体。虽然在今天看来,医学与诸子学分属于科学与哲学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种分别。

中国古代的学问并不像源自西方的现代学术那样有着明显的学科划分,而是有着一个普遍的大道贯穿于一切学术之中。不同的学术都是这同一大道的显现。

另外,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来看,古人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生命的流行发育过程,一切学问都是对这大生命流行化育的揭示,医学与其他学术之间并不是外在的关系,而是内在统一的,都是关于生命的学问。

——以上内容出自中华书局出版姚春鹏译注的《黄帝内经·上 素问》。

综上,中医并没有把医学割裂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把医学看作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紧密联系的一个统一体系,是一个大一统的生命科学,大道一以贯之。

①脏象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也就是说,形体组织和证候方面可以看到或诊察到的一些徵象,可以反映内在脏腑机能(实际上也包括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等内容)的变化,并以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察、治疗疾病的依据。

②十二经脉理论:中医学理论中人体经络系统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结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环、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重大意义。

③观象论:即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④制器尚象论:易学关于取象自然形构制器以行人道的理论。是关于创造和发明程序的理论。

⑤三爻论:三爻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三爻八卦表万物万象万法。

⑥天地人三才论:三才指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大意是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兼三才而两之”成卦,即这个意思。

《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的高智慧,对于今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即使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谐发展)。

⑦运气学说: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界的动植物生长发育、水旱蝗螟,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种类,甚至人类社会的吉凶悔吝、祥瑞灾异等方面影响的学说。运气指木、火、土、金、水等五行和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等六气,故又称五运六气。运气学说认为,根据天文历法可推算出一个具体年度和季度的气候、物候、人体生理反应及疾病流行的情况,并据以决定防治方针。对这一学说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赞同者以其能预测发病规律,并据此进行疾病分类,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等而备加推崇;反对者则认为以干支推算气候变化和疾病的发生有定命论倾向,缺乏实践的验证,且忽略了地区差异。

⑧《彖传》:读音【[tuàn zhuàn】,《彖传》为《易传》中的一部分,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

细读《黄帝内经 素问》 前言(2)

“经”①本意为纺织的经线,与“纬”相对,在纺织时先排好经线,再将纬线编织上去。所以,“经”引申后就有根本、法则、常道等意思。医书名“经”也就是说明是医学的规范,是医者必须学习遵守的意思。

“内”与“外”是相对而言的。《汉书·艺文志》所载医经七家就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等,由此看来书名分内、外,并无深意,只是按顺序排列,好比现在的书分成上下册一样。但也有人认为医经分内外是依理论与临床,或理论的纯驳为根据的。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的含义,解释很不一致。林亿等的《新校正》引全元起注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马莳、张介宾等人则认为素问之意,即平素问答之书”。胡澍则谓“素则法也……黄帝问治病之法于岐伯,故其书《素问》”。上述阐释,意义虽通,但恐怕不合经旨。

据林亿等《新校正》说:“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痾瘵②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一般认为这一解释较符合原义。因为除了杨上善以《黄帝内经太素》名书或本源于此,就《素问》内容来看,基本上是以精气神、阴阳五行理论来论证人体的生理病理,而前者就是解释世界气形质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灵枢》的解释也不一致。马莳说:“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③所系,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而此书之切,何以异是。”张介宾则认为是“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而不少学者认为王冰之所以将《针经》又称(《九卷》)更名为《灵枢》,可能是根据《隋书·经籍志》“九灵”之目结合道家的“玉枢”、“神枢”诸经之名而更名的。所以上述“神灵”“枢机”之义,未必合乎王冰更名的本意。日人丹波元胤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羽即羽士,道士的别称。

《内经》成编后,《素问》和《灵枢》既有同时传世者,也曾分别流传。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时曾利用过《素问》和《九卷》。《九卷》即《灵枢》。因为《内经》中除《素问》外的九卷,初无名称,就以《九卷》称之,后称《针经》或《灵枢》。晋人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则几乎辑录了《素问》和《九卷》的全部文字。

历史上最早给《素问》作注的是齐梁间的全元起,但其书已佚④,仅从王冰的《次注》之中可以窥其一二。现在可见到的最早注本就是唐代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但其原书也已亡佚。现在见到的是经宋人林亿和高保衡整理过的,被称为《次注》。到明清时期为《素问》作注的就较多了。著名的有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吴崑的《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高世栻的《素问直解》等。

《灵枢》历史上一直以《九卷》之名流传。至宋史崧始以“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参对诸书”整理成《灵枢》的定本,称为《黄帝内经灵枢经》,流传至今。马莳的《黄帝内经灵枢发微》是《灵枢》最早的注释本。把《素问》和《灵枢》合编注释的有明代张景岳的《类经》。

——以上内容出自中华书局出版姚春鹏译注的《黄帝内经·上 素问》。

以上内容概述了《黄帝内经》“内”、“经”的含义,《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素问》、《灵枢》的含义,《素问》、《灵枢》的历史衍变,以及后人对其所作的注疏释解。

细读《黄帝内经 素问》 前言(1)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

从形式结构上看,《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黄帝内经》之名出现于史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该书是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给人造成了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的印象。但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所以自宋代疑古之风兴起以来,很多人认为《内经》并非黄帝所作,黄帝、岐伯等仅是托名而已。宋司马光说:“谓《素问》为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取重耳。”

《传家集·书屋》明·方孝孺也说:“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

《逊志斋集·读三坟书》从现存《内经》的内容来看,篇中不但引用了《奇恒五中》、《阴阳从容》、《揆度》、《明堂》、《上经》、《下经》等《内经》成编前的古代医经著作,而且在内容上表现出许多分歧的学术观点,甚至自相矛盾之处,这就证明《内经》这部著作绝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医学经验的总结汇编。书名黄帝仅是托名之辞。

古代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严格的著作权意识,某一学派的著作往往冠以这一学派公认的学术领袖或精神领袖之名,实际上是多人或者以一人为主集体完成的著作,如《管子》一书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迹,显然不是管仲所作。

《内经》不是初创之作,是经过编纂的作品。这还可以从《内经》的篇卷数窥其一二。《素问》、《灵枢》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的编辑体例是古人重数思维的结果。根据《内经》的观点“天地之至数,始于一,而终于九焉”。九为数之极,十八和八十一各包含两个“九”和九个“九”。《内经》的篇章之间长短差别很大,有的文章很长,而有的文章很短,且有重复之处,显然是为了凑足八十一篇之数造成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内经》并不是一部书,而是多部书的汇集,所以一般所谓的“《内经》成书”并不准确,说成编更准确些。

关于《内经》作者除少数医家如张景岳等笃信为黄帝外,多数学者认为非一人所作而是集体、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

关于《内经》的成编时间,除了古代部分学者认为成编于远古黄帝时期之外,现代主要有成编于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二说。认为《内经》出于远古,成于黄帝时期的,多为医家。如晋人皇甫谧认为“《黄帝内经》皆黄帝、岐伯选事也”。另外,唐代的王冰、明代的张介宾,明清医家马蔚、吴崑、汪昂、张志聪、高士宗等人皆持此看法。

除医家外,古代已有很多人认为《内经》成书于先秦两汉。邵雍说:“《素问》、《阴符》,七国之书也。”《皇极经世》程颢说:“《素问》之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二程全书·伊川先生语》还有顾从德、郎瑛等人也持此观点。

近代学者对《内经》的成编年代仍不统一,但已有从先秦推后为秦汉甚至东汉的趋势。余嘉锡认为“《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恽铁樵称”汉以前无《内经》”。

现代学者关于《内经》成编年代的争论颇多,探讨的角度、运用的方法也丰富多彩,如医学、史学、哲学、文字学、天文学、历算学等,得出的具体结论也各不相同,但大致定位于战国至秦汉之际或两汉以至东汉。

——以上内容出自中华书局出版姚春鹏译注的《黄帝内经·上 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