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黄帝内经 素问》 前言(2)

“经”①本意为纺织的经线,与“纬”相对,在纺织时先排好经线,再将纬线编织上去。所以,“经”引申后就有根本、法则、常道等意思。医书名“经”也就是说明是医学的规范,是医者必须学习遵守的意思。

“内”与“外”是相对而言的。《汉书·艺文志》所载医经七家就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等,由此看来书名分内、外,并无深意,只是按顺序排列,好比现在的书分成上下册一样。但也有人认为医经分内外是依理论与临床,或理论的纯驳为根据的。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的含义,解释很不一致。林亿等的《新校正》引全元起注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马莳、张介宾等人则认为素问之意,即平素问答之书”。胡澍则谓“素则法也……黄帝问治病之法于岐伯,故其书《素问》”。上述阐释,意义虽通,但恐怕不合经旨。

据林亿等《新校正》说:“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痾瘵②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一般认为这一解释较符合原义。因为除了杨上善以《黄帝内经太素》名书或本源于此,就《素问》内容来看,基本上是以精气神、阴阳五行理论来论证人体的生理病理,而前者就是解释世界气形质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灵枢》的解释也不一致。马莳说:“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③所系,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而此书之切,何以异是。”张介宾则认为是“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而不少学者认为王冰之所以将《针经》又称(《九卷》)更名为《灵枢》,可能是根据《隋书·经籍志》“九灵”之目结合道家的“玉枢”、“神枢”诸经之名而更名的。所以上述“神灵”“枢机”之义,未必合乎王冰更名的本意。日人丹波元胤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羽即羽士,道士的别称。

《内经》成编后,《素问》和《灵枢》既有同时传世者,也曾分别流传。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时曾利用过《素问》和《九卷》。《九卷》即《灵枢》。因为《内经》中除《素问》外的九卷,初无名称,就以《九卷》称之,后称《针经》或《灵枢》。晋人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则几乎辑录了《素问》和《九卷》的全部文字。

历史上最早给《素问》作注的是齐梁间的全元起,但其书已佚④,仅从王冰的《次注》之中可以窥其一二。现在可见到的最早注本就是唐代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但其原书也已亡佚。现在见到的是经宋人林亿和高保衡整理过的,被称为《次注》。到明清时期为《素问》作注的就较多了。著名的有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吴崑的《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高世栻的《素问直解》等。

《灵枢》历史上一直以《九卷》之名流传。至宋史崧始以“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参对诸书”整理成《灵枢》的定本,称为《黄帝内经灵枢经》,流传至今。马莳的《黄帝内经灵枢发微》是《灵枢》最早的注释本。把《素问》和《灵枢》合编注释的有明代张景岳的《类经》。

——以上内容出自中华书局出版姚春鹏译注的《黄帝内经·上 素问》。

以上内容概述了《黄帝内经》“内”、“经”的含义,《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素问》、《灵枢》的含义,《素问》、《灵枢》的历史衍变,以及后人对其所作的注疏释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